晋击天下_晋击天下 第103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晋击天下 第103节 (第1/3页)

    ??曾几何时,在司马珂未入京之前,王导便是司马衍的全部精神支柱和依靠,一旦几天没看到王导,他便有一种六神无主的感觉。虽然随着司马珂的横空出世,司马衍跟王导逐渐越行越远,但是司马衍宅心仁厚,终究对王导有一种对长辈一般的眷念之情,此刻见到王导这般神情,忍不住悲恸流泪起来。

    ??王导抓着司马衍的手,也是百感交集,老泪纵横,嘶哑着声音道:“陛下……恕老臣不能……陪伴陛下……左右了……”

    ??司马衍一听,顿时泪如雨下,泣不成声。

    ??过了许久,王导才缓慢而艰难的说道:“元瑾文韬武略……勇冠三军……朝廷兵马……尽可托付之……他日定能驱逐胡虏……光复河山……司空何充才略器量出众,声望足以服人……必能总管朝政……老臣死后,希望陛下接纳何充……如此……文有何充……武有元瑾……社稷无忧。”

    ??何充有着多重身份,他是王导的亲外甥,同时,他还是庾亮的妹夫,又对司马珂有扶持之恩。王导这么安排,无疑是希望让何充平衡庾、王和司马珂三者的关系。

    ??司马衍急声道:“丞相所言极是,就依丞相之计。”

    ??随后,王导又竭尽全力,向司马衍提出了一件最为功德无量的建议,就是要司马衍建立太学,兴办学校。

    ??历史上的王导,在三年后才故去,在338年才提出兴办教育的建议。他从巩固和有利于统治出发,认为只有通过学校教育,才能使“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顺,而君臣之义固矣”,以期使“文武之道坠而复兴,俎豆之仪幽而更彰”。

    ??说完这通话,王导几乎已经是油尽灯枯,半天说不出话来,休憩了许久,才说出两个字:“庾亮……”

    ??司马衍知道他的心意,急声道:“丞相放心,只要朕在,必不会让舅父残害忠良!”

    ??王导终于彻底放心,脸上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

    ??司马衍见得王导已经疲累,不便久留,便道别而去,起驾回宫。

    ??随后,司马珂也起身向王导道别,王导已经说不出话来,只是瞪着王曦。

    ??王曦会意,流着眼泪道:“我送送元瑾兄长。”

    ??王导这才缓缓的闭上眼睛,沉沉睡去。

    ??司马珂和王曦两人,一前一后,走出王导的病房,一路上并没有什么话,一直走到了府门口。

    ??司马珂对王曦笑笑道:“贤妹回去罢,丞相那里还须好生照顾。”

    ??王曦怔怔的望着他,突然泪如雨下,抽噎起来,柔嫩的肩膀不住的颤抖,哭得如同梨花带雨一般。

    ??司马珂心头一疼,忍不住摸了摸她的头,低声道:“贤妹不必悲伤,丞相一定会好起来的。”

    ??王曦被他这一摸头杀,再也忍不住,不顾门口是否有人,一把头将头埋在他的胸前,放心大哭起来。

    ??司马珂只觉胸前一暖,不禁一阵意乱情迷,生出想伸手拥抱一下的冲动,最后还是忍住了,只轻轻的拍着她的头安慰着。

    ??过了许久,王曦才抬起头来,满脸羞涩,柔声道:“愚妹唐突,还望兄长见谅……”

    ??说完,低着头,红着脸,转身便往府内奔去。

    ??司马珂望着她离去的背影,微微的叹了一口气,转身向系在门口的大树下的西极马走去。

    ??第164章 策马入徐州

    ??就在司马珂见了王导之后的第三天,从乌衣巷传来了消息。

    ??丞相、始兴郡公、东晋开国第一元勋王导,因病逝世,终年61岁。由于赵胤叛乱之夜留下的病根,比历史上早了三年。但在当时那个普遍寿命较低的时代,也算是寿终正寝了。

    ??无论是时下的士人还是后世的文人,对王导评价都极高,毕竟,他是辅佐司马睿下江东,稳定江东政局,开创东晋王朝的肱骨重臣。

    ??而后世史家则对王导产生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:《晋书》甚至把王导拔高到和诸葛亮、管仲、姜子牙这类名臣比肩的程度;但也有对王导大加鄙夷者,认为他是祸国殃民的罪臣。

    ??王导的确是个很复杂的人,他有极高的情商、智商和个人魅力,他干过不少好事,也干过不少坏事,对于皇权,他从不做非分之想,但同时,他也不会为了社稷牺牲自己,当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,他会采用相对柔和的手段维护家族利益。

    ??不管如何,死者为大,在司马珂看来,王导还是功大于过。

    ??王导善于体察人情,故能忍让、调剂各方面矛盾,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。其为政基本点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干,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,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;在自己上面,安置一个皇帝。由于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、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,若王导不能调剂这些矛盾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,就不可能建立东晋,所以王导的确是算作东晋开国第一勋臣。

    ??王导实行的“侨寄法”,成为安置了流亡士族、缓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。同时,对于一些地广人稀、荒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